欢迎访问成考网,本站可为成考生提供学习指导服务,今天是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河南 山西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湖南 陕西 安徽 福建 江西 广东 广西 四川 云南 海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贵州 甘肃 青海 内蒙古 宁夏 新疆 西藏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成考资讯 > 复习心得 >

2022年成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和鉴赏答题技巧

2022-08-17 15:12:49 作者:成教在线来源:成教在线

  在成考语文学科中,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这个题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所以每次考试的时候,很多学生在这个题目上总会得到很低的分数。因此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2022年成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和鉴赏答题技巧,希望对即将参加考试的学生有所帮助。

2022年成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和鉴赏答题技巧

  一、抓意象、明意境,了解古诗文的意境。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如马致远的《秋思》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解诗答题。
 

  二、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了解古诗文风格。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描写景物类,基本上属记叙的一种。在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边塞诗: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三、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9)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10)点化: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11)双关: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12)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推荐阅读:成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基础要点

                         成考语文主观题答题秘诀

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成考当地政策,点击立即了解>>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